近日,爆款短剧《好一个乖乖女》的分成纠纷,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。
纠纷因剧本创作方、制作方,对红果平台的分账金额的分配不均而引起。
本剧编剧徐小鱼作为剧本创作方、项目联合出品方(50%制作成本)当风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创始人,向于今无量(制作方、版权方、发行方)喊话,认为公司获得首次分成结算418万金较实际获得金额,短缺近100万。
那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呢?依据是红果官方公布的分账成绩。
根据红果官方公告显示,《好一个乖乖女》2月的分账收入已突破1000万。而当风起始和于今无量约定的合同上,双方案发行收入的5:5比例分成。因此,徐小鱼代表的当风起文化应当获得超过500万的分成。
这场纠纷究竟谁占理,在只有控方发言的情况下,其实很难判断。但这条新闻,还是在泛影视行业内,引起了巨大震动。
独舌短剧向身边几位长期观望、正在试水短剧业务的影视从业者进行了简短调查,他们对此事件的反馈几乎一致:红果短剧这种“撒钱”规模,让写短剧、拍短剧真成了一本万利的生意了。
之前“投流”付费模式占主流的时候,虽然流水高,但利润很低。
动辄数千万、上亿的付费充值流水,其实利润率也就在10-15%。顶级头部爆款净利润也难超过1000万。其中,能分给制作方、剧本开发要更少。因为平台方负责“投流”承担了绝大部分资金风险,因此在利润分成中拿走了大头。
但在红果以免费模式进行大规模“撒钱”后,短剧行业赚钱的逻辑变了,流向制作方、剧本开发方的利润指数级增长。
我们先看一张图。
数据来源:红果官方公开数据,独舌短剧制图
这张图统计了2024年6月至今年3月以来,红果月度分账金额的增长曲线。也就是说,近9个月来,红果向短剧市场总共投入了近27亿元的分账规模。最近一个月,月度总分账金额增长了惊人的1个亿。
那这流向市场的27亿元都被谁挣去了呢?短剧的版权方。其中,有相当一部分是短剧的制作公司和剧本开发方。
就拿红果最新公布的3月分账成绩来说,不仅已经出现了单月分账突破1000万的单剧《家里家外》,还有10 个版权方单月分账破1000万,80 单剧单月分账破100万。
除了正常分账,还有限时品类建设激励(单剧可破百万)、掘金计划(单剧、单CP都可以获得拉新激励,最高分别为600万、450万)。上文提到的《家里家外》便获得了单月超300万的拉新激励。
相比之下,“投流”付费模式的增长则明显陷入了增长瓶颈。
我们也用一张图来说明。
数据来源:DataEye-ADX,独舌短剧制图
根据DataEye-ADX提供的数据,自2024年6月以来,投流月度热力值消耗大盘一直处于震荡波动中。由于热力值基本可以等同于付费短剧的“流水”,这也就意味着“投流”付费赛道每个月能产生的利润也就在2-3亿之间。
这个数字,已经远低于红果向短剧行业每月的资金“输血”。
这么一比较,就可以得出一个清晰的结论:自2024年6月以来,短剧行业中的利润以更大的比例向版权方,也就是制作方和剧本开发方倾斜。这9个月来,头部的短剧制作公司和编剧们是真金白银赚到大钱了的。
但问题在于,目前流向制作公司和编剧的利润,可能很难持续。
一方面,曾经在“投流”模式下赚到钱的以点众、掌玩、容量为代表的“平台方”也在变。
从去年9月开始,天桥、九州等平台公司在跟版权方谈合约时都会强调,一定要把版权卖给平台方,开放全部免费权限,才会有强烈意愿谈合作。版权方如果不开放全部免费权限,在投流阶段就会得不到资源倾斜。而投流的成绩又是在免费模式下,跟红果议价的重要指标。
同时,平台方也在转型投资自己的编剧、制作公司。
另一方面,也是更关键的问题是,红果如此规模的“撒钱”会持续到什么时候?
目前,红果还是以“养行业”,也就是平台不盈利的大方向运营的。
假如红果真的能用“养鱼”的方式把一大批中小创作者聚拢麾下,把短剧生态的最初建设者“小程序平台方”挤出赛道,那“撒钱”还会继续吗?
当短剧创造的巨大流量池独属于一个大平台时,垄断也就形成了。到时候,平台方既可以调动各种流量变现的玩法来割大众的韭菜,也可以利用强势议价权,逼使创作者就范。小微创作者想获得推流需要付费,而“头部”创作者的分账比例恐怕也得调整,再也没有现在“一本万利”的好日子了。
《好一个乖乖女》内部开撕,无意中捅破了短剧利益分配的现状和走势。而沿着这样的走势走下去,行业的前景很难说是喜是忧。
【文/五指山】